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大家都選擇在網絡上汲取相關知識內容,比如陳丹青經典語錄,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問題,小編也是翻閱整理了相應內容,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資料圖)
陳丹青經典語錄
1.年輕人仍然所見極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訊息中,訊息不等于眼界。
2.魯迅是一個早已被簡化的臉譜。魯迅很早就說過,你要滅一個人,一是罵殺,一是捧殺。大家現在看見了,過去半世紀,胡適被罵殺,魯迅被捧殺。
3.不從眾,保持獨立人格,堅守個人的價值觀,這在中國非常難。
4.人只要是坐下寫文章,即便寫的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其實都在“談自己”。
5.知識的封鎖與匱乏,使人失落,書籍的雜亂與無序,同樣使人失落。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話說在有書可讀的年代。這可能是一個書籍不斷增多,而書籍的影響日漸萎縮的年代。
6.《斷背山》真的不是關于同性戀,而是關于壓抑,關于那個時代。李安刷新了牛仔文化,他深知什么是壓抑。在中國,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異性戀們也壓抑得一塌糊涂啊。
7.老有人來問我,你是怎么成功的?媽的我沒想到成功。我畫畫,因為我喜歡。我不記得小時候有過“成功”的說法。成功觀害死人。
8.中國的事情,我只有一個最低要求:讓它發生……發生了,還要讓它往前走,不要一發生就論對錯,不要這么快就給一個事情作是非判斷。
9.絕大多數中國人草芥般生出,草芥般死掉,農村更不必說。
10.什么叫做救自己呢?就是忠實自己的感覺,認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煩,不要放棄,不要敷衍。哪怕寫文章時標點符號弄清楚,不要有錯別字——這就是我所謂的自己救自己。我們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我靠的是一筆一筆地畫畫,賈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膠片。
11.人于自己的面目,其實是看不清楚的,白紙黑字留下來,這才好比照鏡子。
12.互聯網只是舞臺,不是節目。世界,還有對世界的感受,是由許多事物構成的,網絡不能代替世界,代替感受。
13.我不記得遇到過讓我厭惡的同性戀。某些同志讓人厭惡,但絕不因為他是同志。異性戀,那些所謂“符合自然規律“的人,不也有太多叫人厭惡的家伙么?
14.以我的閱歷和記憶,民主實現之日并非太平世界,一如革命成功之時,世道尤為難測。我在乎人群的德行,社會的常態,是否失去底線。
15.上網、看雜志,都沒有問題,那是另一種閱讀方式。但以可憐的一點閱讀經驗,覺得看書的經驗仍然不可能代替的。讀書不代表學問,不代表見解,更不意味著人文水準。
16.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有什么關系?單位用人要文憑,因為單位的第一要義是平庸。文憑是平庸的保證,他們絕對不會要凡•高。
17.只要我憤怒一回,我就得為公眾二十四小時扳著個臉。
18.翻譯不看你懂多少外語,而是考驗你中文怎樣。
19.事物都被意義和語言所覆蓋,而攝影則是把這些意義和語言從客體的周圍全部剝除干凈。如果將這句話個佛家所云的如夢幻,如空花之類的語句放在一起理解,結論會不會很有趣?
20.學生也被權力化,年紀青青,接受的都是權力教育,事事認同權力,以后出來到社會,國家就交給這樣的學生。
21.“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過去不可能,現在仍然不可能,因為批評言論必然觸及大家共同的三大背景:行政格局,人際關系,政治國情。
22.可是人的心理線索很復雜,既通向熟悉親切的,有認同感的歷史景觀,又會迷失在異己的,陌生刺激的新奇景觀。一百多年來,中國持續發生劇烈的西化和現代化運動,中國的城市和建筑發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景觀變化,中國人心理景觀中那條源遠流長的大線索,開始模糊、混亂、斷裂,到了今天,我們幾乎找不到自己的線索了。
23.藝術是謊言。但現在我們不會說謊,很笨地在那兒說謊。
24.中國種種考試積弊久已生成畸形的“考試文化”、“考試人格”,在我到過的十多所全國或各省市重點藝術學院,不曾遇到一位外語和藝術相得益彰,同樣優異,并對二者充滿熱情與信念的學生,滿目所見,是不知所從而不得不從的集體表情,那是被考試怪獸過度強奸后的“無表情”。
25.人的成長實際上不是知識,其實所有人的成長背后都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他知道時間過去了。
26.好電影能夠成功地傳達經驗,向各種不同的人群傳達經驗。
27.在這一場巨大的陽謀中,真正被利用的是我們幾代人,獨尊魯迅的真目的,是為了使我們無知,使我們不懷疑,使我們盲從意識形態教條。
28.這個民族窮得太久了,一切在告訴他,我們不再窮了,我們也有地位了,全中國都在過一種假想的西方生活。全中國陶醉在這個假想中,羅馬花園證實了這種假想。 這個民族需要一個夢,現在夢實現了。但這個夢是外國夢。夢中的景象全是外國。這一百年所有事情告訴你:我們以前的日子是不好的。不要再過那樣的日子了。 再一個原因是革命。階級滅掉了。中國地面上,士紳、精英、資產階級、貴族,絕了種了。
29.魯迅早就講過,到了你搖筆桿寫點東西、說說話,已經說明你沒用了。真正做事情的人,悶著,不說話,就這么去做了。我現在兩個態度,一是說話沒用的,所以第二,保持說話,這是最后一點權利,如此而已。
30.凡•高究竟為什么了斷生命,不重要的(各種說法我都接受,也都不相信)。那是神秘的事情。他只畫了十幾年畫。但他自我完成了。夭折的天才自有藝術生命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同年齡順序無關。有的花只盛開一天,一小時。有些真理只顯示給一個人。凡•高自己知道的。
31.諸位要想“全面客觀”了解“那個時代”,讀一個人的書,絕對做不到。最笨的辦法就是讀各種各樣的書。
32.年輕人真的要很珍惜青春。二十歲到三十歲這段時間過了不會再有了。人的成長其實不是知識,所有的成長背后都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他知道時間過去了。所以你想做什么,你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做到。二十五六歲以后其實已經晚了。”
33.我也不免世故的。在坦然率真、了無心機的馬克與奧爾面前,我常暗自羞慚。這兩位美國老兄多么不相似、不相干,但我每想到他倆總覺得像是同一個家伙:都娶了歐洲的妻子,都是三個孩子的父親,魁梧,健康,男中音,見面握手,直視我的眼睛,一股子余波凜然的學生腔和少年氣。
34.我也曾一路無知而愚蠢,只是貧窮時代的愚蠢無可羞,也無可張揚。現在我可能聰明一點了,只因逐步擺脫了愚蠢,并愿繼續擺脫:不必同外國比較,我所比較的對象,是我自己。
35.中國的成年人的交往,即便藝術家,也是一套精致的“人際關系”,夾纏著利益、謀算,陰晴不定。藝術本是無事之事,而在不少分明世故而習練瀟灑的中國同行面前,不知起于何時,我竟會覺得開口談論藝術怕是一件迂腐淺薄到近乎羞恥的事。
36.連續劇你不要批評它,不要當它是藝術,它就是生活。你給我看電影,我馬上計較哪個鏡頭沒用好,哪個光沒用好,連續劇你計較這些干什么?多深多淺,我不計較。我不喜歡,換臺就是了。
37.藝術是什么呢?有道是“江南草長,群鶯亂飛”,亦好比“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藝術你不要去管它,也不必怎樣去養它,有點時代的暖意,有點文化的水土,它就滋蔓生長,爭奇斗艷,弄得你眼花……所以前面美國人那句笑話還剩一句沒說完:既是連貴族也巴望當一回藝術家,藝術家想當什么呢—藝術家以為自己是耶和華!
39.一直都羨慕他們活過八十年代的青春,經歷過beatles,思想解放,可以流放他鄉的闖蕩。
40.我珍惜呼吸勝于工作。你接受一件事,拒絕一件事,其實是一回事。
41.您是否害怕太有思想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做老婆會怎么樣?
42.我所謂的“權力”,不是說誰在欺負誰,誰在受欺負。說破了,所謂體制,就是飯碗。四十多年前毛主席警告大家:“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今天,體制警告大家,并成功地使大家隨時隨地自我警告:“千萬不要忘記飯碗。”
43.好在“批評”的涵義之一即“評論”,評論的涵義之一即“贊美”,贊美又可衍生為“宣傳”、“粉飾”“包裝”之意,自然而然地,中國的批評乃成為一種大規模的“裝飾性文本”。
44.我們太遲接觸現代藝術,又太早被現代藝術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攪擾不安。小至油畫,大到整個中國的文藝,都處于“更年期”。你看,傳統文學、戲劇、音樂、
舞蹈,電影等等,都面臨持續變局。小說家要面對網絡文學,音樂家要面對流行音樂,電影導演更面對影視業、制片人制度、盜版DVD等等,如果還像從前,腦筋只繞著鏡頭、用光之類“影像風格”轉,你根本弄不到資金,干不成活兒。
45.十多年沒見了,他不跟我敘舊,也不問我從哪里過來,沒有溫情主義和傷感主義,就像從來沒有分開過一樣。歲月滄桑,世事難料,畫家能守住的也只有這幾本舊畫冊,在無人喝彩中自有一種從容與淡定,波瀾不驚中題材已被超越:在一筆一劃的把玩中,他營造著安防性命的處所。
46.生命是無意義的,從來就是盲目的。上一代知識分子接受唯物論教育,進步論教育。它肯定人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世界是進步的,我們做的一切是必要的、應該如此的、向前進的——所有的苦惱、官司、狂妄、災難,都從這里來。
47.現在的教育體制下,一個學生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可能是講師,講師到副高,然后多少教授。花錢買版在雜志上發表,這樣才能過關。所以這些教授沒有時間去上課,去關心學生。
48.不是江郎才盡,那是庸才的以己度人;也不能說由于他的精神病,人間有的是精神病患者。是什么呢?或許是一種罕見的對于自己的誠實。意大利大導演帕索里尼的好友在分析他最后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時說,帕索里尼在這部電影中“不再喜歡他自己了”。不久,帕氏死于一場他自己招惹的慘禍。
49.繪畫是視覺藝術,看不到真東西,一切都是空談,就像是一群聾子在那里談論音樂。可是我們全國上下千萬名畫家和藝術愛好者,居然也就空口談藝術,談了半個多世紀,像我這樣的無知,今天還要給無知的學生上課。
50.“擇優錄取”既難落實,“精英培育”自亦空談,在校生專業品質連年下降,“博”不如“碩”,“碩”不如“本”,已是各院校公認的事態。
51.生態就是這樣:道旁垂柳和崖岸松柏不是相互喜歡彼此承認的關系。我常驚訝美國藝術家對所謂歐美藝壇的訊息所知很有限,后來我逐漸明白,他們不必太知道,他們自己就是“訊息”,就同每一物種自我證明自在自為的道理一樣。
52.電影用來觀看,小說用來思考。你如果真的想懂,前提要有相對完整的文脈。